截止到7月7日,我校今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6.50%,专科生就业率达到95.99%,与近三年同期相比再创新高。(晚报报道数据截止6月底。) 自3月初学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党委就明确提出将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纳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来,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生命线来抓,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化“危”为机。全校上下齐动员,采取各种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十六字方针,保证了就业率的逆势增长。 一是校、院领导亲自抓就业。学校明确提出就业工作就是“一把手”工程,校、院党政一把手要带头出思路、想办法、解难题,主抓领导要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党委书记程庆会同志在3月初主持召开了有20多家大中小各类企业经理参加的校企协作座谈会,认真听取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用人需求状况、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结构、高校科技与人才优势和企业发展互动等方面的意见,并多次到用人单位走访。王志刚校长多次主持召开了各学院主要领导参加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并利用自己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邀请企业家来校洽谈,接纳我校毕业生,其中邢台一家企业就接收毕业生47名。主管领导王余丁副书记、王益民副校长分别召开毕业班辅导员和毕业生的就业专题座谈会,定期召开就业工作调度会。各学院党政负责人紧密结合本院的专业特点带着毕业生开展走访,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与毕业生见面洽谈。 二是更新观念、广辟渠道促就业。针对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存在的观望、就业期望值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等传统问题,校院两级结合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工作,明确提出“毕业生就业养活自己是硬道理”、“梦想的不如现实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等朴实无华的宣传口号,鼓励毕业生在先自立的基础上再行择业。3月以来,各单位共组织企业家报告会50余场,对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校和各学院先后组织不同规模的就业双选会50多次,其中3月份,学校与省、市中小企业局、保定市人事局举办了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参会单位多达600余家,提供岗位8000余个,其中80%左右的参会企业为中小企业。全校先后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1500余家,用人单位为我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达3万余个,平均为1.1万名毕业生每人提供近3次就业选择的机会。与此同时我校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学科特色优势,积极动员毕业生参与“士官士兵招生”、“农村基层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国家专项计划项目。 三是全校上下全员参与就业。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校动员全员参与就业。各学院利用教师专业技术服务优势,采取“技术植入,人才跟进”的方式建立就业实践实训基地,让毕业生和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促就业。农学院边秀举教授、李存东教授、城乡建设学院孟志良教授等一批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他们都成功为许多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岗位。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安排全校师生参加了“百千万”工程,即组织动员全校党员教师,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深入100个校外“三结合”基地,重点开展调查研究、科技服务、毕业生推介活动;组织动员全校师生员工联系1000家用人单位,共商人才培养事宜,拓展就业创业渠道,重点建立一批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实习基地和固定的就业联系点;组织动员全校教师和学生骨干访问10000个农村学生家庭,重点是让师生了解“三农”所需、所想、所求,在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为学校科学发展四是完善就业体系保就业。为了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在原有就业工作体系基础之上成立了就业指导专职教研室,聘任4名教师为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并相继建立了面试指导室、就业心理辅导室。各学院成立了目标清晰、分工明确、计划科学、措施得力的就业工作促进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本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校每个学生班级增设了就业创业委员一职,在学生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创业部。 我校在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牢牢把服务思想摆在第一位,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方便快捷的桥梁。为了及时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关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抽调人力在就业专网上开通了三方互动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通知有关各方,另外针对毕业生在外实习特点各学院都建立了“飞信”传播网络,确保毕业生能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接受就业指导。为了把国家政策传达到每一名毕业生,在学校校报拿出专版刊载国家各项毕业生就业支持政策。为了提高就业工作服务水平,学校十分注意调查了解各学院在就业工作中各种好的做法并集印给各学院参考借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宣传部)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系统管理员